“大为震撼,乡村就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4月12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25年“青马工程”研学研讲活动在东吴镇童一村开展8小时特种兵式蹲点调研,从田野调研到非遗手作,从青年论坛到创意提案,这群“00后”用脚步丈量土地,以智慧点燃乡村新动能。
新碰撞:当00后遇见乡村,一场青春与乡土的“破圈”对话
“青年+乡村=无限可能!”“青年如何在乡村找到用武之地?”……圆桌论坛现场,气氛热烈,一场围绕非遗传承、农文旅、资源盘活、青年创业的“破圈”对话正在上演。童一村党支部副书记应春伟、农业社长史红辉介绍村庄在助推农文旅、支持青年返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号召青年学子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童一村90后返乡创业青年蔡钦分享自己通过电商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的创业故事,提出“流量吸引与政策结合”的实践经验;非遗传承人叶菊翠讲述金团麻糍的技艺传承与创新,她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结合,开发多口味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路,吸引外地游客体验非遗文化;而鄞州区首批乡村CEO金丽娜以童一村“新村建设”“老街改造”为例,强调“让乡村成为青年施展才华的热土”,呼吁青年把握政策机遇,投身乡村实践。

活动现场,学校与童一村共建“青马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正式落户童一村,为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热土。青马学员代表黄旭峰发出乡村振兴青年行动倡议,号召广大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大地上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

深调研:用脚步丈量田野,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硬核”碰撞
“青年如何成为非遗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农文旅融合如何碰撞出新的火花”“如何整合资源激活乡村闲置资产?”“青年创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带着这样的问题,青马学员兵分四路,围绕非遗传承、生态文旅、资源盘活、青年创业四大方向在童一村开展深度调研。

“糯米要蒸到‘弹牙’,松花粉得现采才香!”在童一村的老宅里,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青马学员揉制金团麻糍,学员们深入探访这项传统手艺,用微纪录片记录从糯米浸泡到木槌捶打的12道工序,探讨非遗活化中的青年力量。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学员深入九头山、海丝公园、天童老街等地找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密码。调研中应春伟提到,童一村始终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紧紧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农文旅。金丽娜向青马学员展示将“两山”理念的实践案例,讲述她从跨界新农人到乡村职业经理人的成长经历,探讨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回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90后青年返乡创业者蔡钦分享自己的返乡创业故事,“原本我只是想让爸妈在家里有点事做做,后来发现村里也需要新鲜血液,在村干部和乡村CEO的帮助下,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山下小院’。”青马学员围绕创业政策、流量运营等话题共同探讨青年在乡村的用武之地。
强赋能:以创意激活沃土,一份传承与创新的“青春”答卷
“太厉害了!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做出这样的成果!”当天傍晚,各小组以PPT、短视频、手绘地图等形式汇报调研成果。非遗传承组提出“非遗IP化运营”“技艺短视频传播”等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的创意传播方案;生态文旅组策划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特色研学线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资源活化组围绕废弃电影院设计改造方案,提出“青年+村民”共建的青年提案;青年创业组整合村庄资源、返乡创业政策、案例等编写了一份《青年乡村创业指南》。


近年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团委不断深化“青马工程”的示范引领,激发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建功新时代。接下来,学校也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拓展乡村实践育人平台,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成为乡村振兴的宣传者、实践者与参与者,持续为浙江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贡献浙大宁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