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博雅课堂第二讲——文字源流杂谈

发布日期:2016-12-08    作者:团委办公室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

为提高大学生品读文化,鉴赏艺术的能力与水准,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博文约礼、雅人深致”的价值追求,学校特推出了“博雅课堂”的项目。23日下午4点围绕“知行合一”的主旨我们开设了博雅课堂第一期第二讲:文字源流杂谈。我们有幸请到了胡逆风老师为我们主讲,老师在阳明学堂展开了妙趣横生的讲述,现场座无虚席,精彩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半。

胡老师不仅是位书法家,还是一位古文字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尹消得人憔悴”,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相契合。胡老师以文与字的区别作为知识切入口,延伸到文字的演变,再拓展到汉字的造字归纳法,以书写古文字与口述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具体的向我们展现了文字的演变过程与构造方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由东汉许慎著作的《说文解字》,其中就有指出文与字的区别。老师讲到许慎著这本书的原因归结于文字的演变。文字的演变使得文字美感缺失,更重要的是使其本意淡化,难以探索汉字的创作本源。

在老师生动的讲解下,学员们对汉字的造法愈加感兴趣。于是胡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出自《六书》的六种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比如“心”属于象形,“明”属于会意,“上”和“刃”属于指事,“知”属于形声,“莫”属于假借。由此可以看出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历史的源远流长。

课程进入第三阶段:部首的造法。胡老师讲到:部首的形成包含了一个演变的过程,某些部首造法事用象形,比如“王”、“礻”、“木”、“四”等边旁。老师讲到“四”字边旁时还分享了一个关于秦始皇和“罪”字的小故事,引起了学员们极大的兴趣。

课程接近尾声,学员们带着意犹未尽之感给予了胡老师热烈的掌声。本次课程内容丰富,意味深长,主讲人的讲述妙趣横生,深入浅出,大大地激发了学员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对大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