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最基层执行者,没有一支专业高效、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学生干部队伍,我们的学生工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怨声载道。如何打造一支跟党走、高效公正的学生干部队伍?机电分院在学生骨干培养上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倾力打造学生骨干培养的“法治模式”,其由以下七大支柱构成:
一、选拔:全面推行“招考制”
2010年机电分院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学生干部换届工作历时半个多月,全面推行“招考制”。所有副部长以上学生干部岗位详细推出岗位要求和干部职数,并通过班长团支书例会和团学社大会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动员。
此次招考还首次打通了班级干部和学生组织干部的平等报考资格问题,为同学在班级和学生组织间正常的干部交流创造条件,调动了广大基层班干部参与分院工作的积极性。此举是消除“山头主义”的治本之策,所有报考者面对的是同样的考卷,凭借自己对学生工作的思考以及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取胜,平时工作表现和群众评议也在逐步规范纳入录取评分体系。
二、党性:一把手必须是党员
在推行考试制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党的领导落到实处?机电分院在公开招考的过程中,对团委、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三大组织的一把手明确提出中共党员的政治面貌要求,主席团成员也是优先考虑党员。此举也是充分认识到现代文官制度中,“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区别,政务官要保证政治方向正确,事务官要精通各类具体操作程序。
三、决策:广泛的制度化咨询与调研
在人才的选拔和领导方面体现了高度的集中之后,如何保证决策能够体现“民意”(短期局部具体的民众要求),尤其是能够体现“民心”(长期整体宏观的民众要求)。机电分院正在摸索制定固定的咨询座谈会机制,比如今年以来召开的“三困生”座谈会、学籍异动同学欢迎会、学生工作调研、毕业生座谈、毕业生离校后跟踪调研、班长团支书例会、团学社每周例会等一系列咨询机制。
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要照顾三个方面矛盾:长期与短期、整体与局部、发展与秩序。广泛的咨询可以使得我们的决策水平更高。
四、培养:积极打造“人文通识”教育
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中,本科生教育的本质是人文通识教育,不同于高职的职业教育和研究生的专业教育。一个简单的体现就是本科生就业时专业对口率一般不过半。机电分院10年开始积极筹备“人文通识教育培训班”,积极打造一个博雅通识的本科生人才体系,也是开拓思政教育的新领地。
尤其是对于学生干部而言,作为学生中的佼佼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比如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国际时政、文学修养等等,人文通识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
五、使用:制度化导向的运作
在学生组织的管理上,机电分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在09年宁波市五四红旗团委评选中,这一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日常值班还是财务开支,都做到按照制度运作。但同时,考虑到同学们做学生工作毕竟是属于“副业”,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在具体工作中机电分院采取的是制度化导向,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管理和运作。
六、考核:民调和定量并重
在具体工作中,如何体现一个部门甚至到每个人的表现如何。机电分院正在逐步总结各类不同部门的工作特点和经验,以期制定出符合部门工作实际的考核方法。在专业化的考量之外,也充分注重同行评价和群众评议。这些考核结果,将为同学在未来晋升的过程中做好日常统计基础。
七、纠错:党员、群众座谈会
犯了错误后如何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这就需要有通畅有效的纠错机制,以避免给集体造成更大的损失。机电分院通过频繁的座谈会以获取基层的第一手信息和意见,及时开展学生干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领导和干部招考,都是体现集中领导的措施,保证分院学生干部队伍的高效、稳定和中立。而广泛的座谈会和批评教育,则是体现民意和保证民意得到回应的有效措施。
此七大措施,是机电分院学生干部队伍保持持续稳定和高效的有力支柱,为分院学生工作得到又好又快的落实提供组织保证。这七大支柱得到加强,我们的各项学生工作就能稳固,削弱和摧毁这七大支柱,尤其是公开招考这根柱子,我们的工作就难免基础薄弱并常现“山头主义”风气。
机电分院团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