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现场
近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艺术团以及各分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分别与宁波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宁波市图书馆、宁波美术馆、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宁波大剧院和宁波音乐厅,签订了文化志愿服务基地对接合作协议。并且在各场馆设立“文化志愿者”岗位,以“校馆”合作的方式,为市民提供各项文化服务。另外,学院还成立了7支“专业志愿服务队”。
做志愿者
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文化志愿者”建设计划始于2008年,今年正式与各大文化场馆签订协议。几年来,志愿者们利用业余时间,以文化场馆为平台,不求任何报酬参与社会服务,把文化理念、文化知识、文化特色进行了更为广泛的社会传播。
“甲方成立博物馆服务志愿者专项服务小组,负责博物馆讲解、引导、后勤、宣传等志愿服务工作等”孙潇是管理分院的一名青年志愿者,当拿到与宁波博物馆的合作协议书时,他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原来,一个场馆可以和多个高校签订协议,也就是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高校的“同行”。这样一来,要更好执行看似挺简单的条款内容,可得下一番功夫。
“我们在博物馆基本从事前台服务、大厅引导、义务讲解等工作。”孙同学介绍,在工作中也会遇到不懂宁波方言、对宁波历史不够了解等问题。为了让服务工作更加顺利,学习本地方言、练习站姿、模拟可能遇到的服务场景等都成了志愿者们平时的练习项目。“不管做的工作是多么琐碎、平凡,做志愿者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愿意做一辈子的志愿者!”在孙潇眼里,俨然已经把志愿服务当做一种态度,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近日,浙大理工学院信息分院的10名志愿者赴大学园区图书馆参与了明州大讲堂的服务工作,这也是在协议签订后的第一次志愿服务。“很热情,很细心!”提起当日服务的志愿者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前来参加活动的听众都竖起了大拇指。
学以致用
用知识收获快乐
在与8大文化场馆实现对接的同时,学院还结合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及学生专业特色,成立了双语志愿服务队、义务讲解志愿服务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等7支专业队伍,力所能及的参与到“宣扬甬城文化、传递甬城文明”的各项事业中。“我们希望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化和常态化,把志愿者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郭老师介绍。
虽然队伍是新组建的,但服务工作却早已开始。“Hand In Hand”双语志愿服务队是一只专门从事双语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早在上海世博会宁波主题论坛和第十二届宁波国际服装博览会中,已经可以看到他们身影。“从报名到录取我足足等了两个月的时间,当接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服务过上海世博会宁波主题论坛的施凯晴说,“之前一直对自己英语口语能力有些不自信,但经过7天的‘实战’,现在说起英语再也不会脸红了呢。”
虽然,双语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大多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他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天一阁的志愿服务中,队员们需用英文进行景点介绍。“初次接触专业的景点名称单词,觉得特别拗口。”英语092班的张翠霞说,为了用英文熟记这些专业名词,英文版的景点介绍手册几乎和她形影不离,她通常要花上比记忆课文多3~4倍的时间才能记住,“能让我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付出再多的努力都值得。”
“我们还将设计‘文化志愿者’的标识和服装,让志愿服务更加专业、更具活力,影响更加深远。”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方琴信心满满。
记者吴彦 毛丽莎